刘潇雨 -凯发游戏

刘潇雨

发布时间:2024-03-28 16:06: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jpg

  刘潇雨,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专任教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与兴趣为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电影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批评理论与学术规范”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获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粤派学术·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精英、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项。学术兼职: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

论文发表:

1、《引介“世界苦”——翻译与早期创造社的情感想象》,《文学评论》2023年第6期。

2、《从“讽刺”到“讽刺”——<阿q正传>的文类阅读与观念建构》,《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3、《男作者与女读者——新文学阅读书写中的性别启蒙与消费主义》,《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

4、《魏连殳的客厅——<孤独者>中的空间移动及其衍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

5、《新文学的“生意”——“丁玲事件”与1930年代中国新书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6、《“革命人”与革命时代的文学——以胡也频、丁玲为中心的讨论》,《二十一世纪》(香港)2015年6月号。

7、《道德与知识: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阅读场域中的<沉沦>》,《文艺争鸣》2018年第7期。

8、《“共情”的生成及其限度——“公开状”事件与1920年代新文学作者-读者关系》,《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4期。

9、《门生与后生:鲁迅读者的“生产性激活”——以许钦文为个案的讨论》,《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5期。

10、《民国北京公共空间与新文学阅读文化的塑造——以鲁迅及其读者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3期。

11、《“阿q”再发现:战时语境与民族主义的传播(1931-1936)》,《鲁迅研究月刊》2023年第3期。

12、《空间政治与权力结构——鲁迅小说中的“本家”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6期。

13、《言说“丁玲事件”——1930年代中国文坛生态之“光谱”》,《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4期。

14、《漫步书店街:城市空间中的新文学读者》,《读书》2016年7月号。

15、《“传奇”不奇——沈从文小说<医生>的叙事与修辞》,《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16、《“阿q”再生产——阅读型构与经典塑成(1921-192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5期。

17、《形式的困境:<倪焕之>和它的时代——从茅盾<读《倪焕之》>谈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18、《“侨寓文学”与“乡土文学”——鲁迅的类型研究及其再理解》,《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

19、《看电影——一种新式文化体验在近代中国(1896-1921)》,《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2期论点摘编。

20、《公寓空间与“五四”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养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1、《图说丁玲——“丁玲事件”中的视觉呈现》,《艺术博览》(香港)2013年第1期。

22、《文学想象与“文化共同体”——从<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谈起》,《云梦学刊》2014年第6期。

23、《批评·传媒·知识共同体》,《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

24、《想像城市的方法》,《语文月刊》2020年第7期。

25、《“行路病者”的孤独:小说家郁达夫》,《语文月刊》2022年第4期。

26、《阅读<沉沦>:一种“共情”机制的建立》,《时代重构与经典再造(晚清与民国卷·1872~1949)——国际青年学者专题学术论集(第五册)》,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