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业与左翼文学的发生”——泰东图书局创立110周年 暨《中国出版家·赵南公》出版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凯发游戏

“新书业与左翼文学的发生”——泰东图书局创立110周年 暨《中国出版家·赵南公》出版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时间:2024-09-11 21:14: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书业与左翼文学的发生”——泰东图书局创立110周年

暨《中国出版家·赵南公》出版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024年8月16日至8月1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新书业与左翼文学的发生”——泰东图书局创立110周年暨《中国出版家·赵南公》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虹口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出版社、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科院等科研、出版机关的6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以泰东图书局为核心,新书业与左翼文学的发生为主线,围绕出版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图片1(1).png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主持,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王彤发表致词。陈思和教授强调了出版业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指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型。在此期间,出版业从单纯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逐渐演变成主动参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文学发展和思想传播史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陈思和教授肯定了咸立强教授在《中国出版家·赵南公》一书中对于赵南公的重新评价,认为这种“基于同情的理解”有助于更全面地审视出版与文人间的合作关系,理解历史上复杂的出版现象,并为当前的出版实践提供借鉴。陈思和教授指出,此次会议汇集了众多学者,共同探讨新书业和左翼文化的话题,预示着该领域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未来将有更多的成果问世,陈思和教授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过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复旦大学教授栾梅健、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新、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陈福康、武汉大学教授吴永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锡荣、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建辉、安徽大学教授刘洪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全之进行主旨发言,深入探讨了泰东图书局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上海作为现代出版中心的历史因缘和对当下出版业的启示。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幽默风趣的点评,他认为现代出版不仅让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也激励着现代人用文字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力量。

图片2.png 

下午两个分论坛四场学术研讨活动,主持人分别是杨胜宽、范军、郑坚、付金艳,评议人分别是王建辉、张勇、刘洪权、吴敏。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有7位师生参与讨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的发言题目为《周扬1930年代前后上海的书报经验及其“大出版物”情结》,探讨了周扬在上海的出版经历及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吴老师指出,周扬在1930年代前后通过广泛的译介活动与上海的出版界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的职业生涯提供了经济基础,也为他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主管出版工作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周扬在上海期间参与了《文学》杂志、《申报》副刊、“一角丛书”等多个出版项目,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出版经验,还促使他形成了“洋、名、古”的名著情结以及对系统性、连续性出版物的兴趣。吴老师认为,周扬在上海的经历使他见证了从“小”出版社到“大”出版机构的多样化出版生态,这其中包括了生活书店的“世界文库”丛书等大型出版项目,这些经历激发了周扬对于出版物规模和质量的追求,他主张出版工作应当注重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而非仅仅追求商业利润。吴老师还提到,周扬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部门要职期间,积极推动了大型丛书的出版工作,旨在通过系统地整理、翻译、介绍中外名著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他在1930年代形成的出版理念,显示出他对于出版事业的一贯热情与坚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潇雨的发言题目为《技术、劳动与左翼革命启蒙——新书业中的印刷工人及其文学形象》,聚焦于近现代中国新书业背景下印刷工人这一独特群体,深入讨论了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他们所展现的历史能量。刘老师指出,自“印刷现代性”输入中国以来,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工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于传统手工业中的“手民”,现代出版行业的印刷工人不仅是文化传播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还因积极参与罢工运动而成为左翼革命的先锋力量。通过分析《新青年》1920年《上海劳动状况》关于印刷业的讨论及其他新文化人的观点,刘老师分析了印刷工人在这一时期的劳动状况和其在技术革新中的角色。同时,刘老师进一步聚焦于左翼文学作品中对于印刷工人的描写,分析了如茅盾、丁玲、蒋牧良、周洁夫等作家笔下印刷工人的形象,揭示了现代印刷产业中劳动者个体觉醒的过程。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刘老师勾勒出一个从技术操作者到社会运动参与者的印刷工人形象演变史。刘潇雨老师的发言为理解近现代中国印刷工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填补了印刷工人文学形象研究的空白。除此之外,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博士生崔丹、张新,2023级硕士生谭四岚、邢晓航均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发言,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学生对于新书业与左翼文化研究的关注与热忱。

闭幕式上,张勇教授、吴敏教授分别对分论坛发言进行了总结汇报。随后,《中国出版家·赵南公》的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咸立强做了学术总结与展望。咸教授回顾了泰东图书局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它作为新文学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支持者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讲述了本次会议的缘起,并对三家合作主办方以及到会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

          111.jpg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出版与文学的关系展开多维探讨,最终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他们在“新书业”、“左翼文学”以及现代出版史料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见解,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与议题。展望未来,华南师范大学将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继续致力于为这一学术话题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鼓励更多创新性的研究与思考,促进学术界的持续对话与思想碰撞。

本次会议的相关报道,已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刊发,同时见于“上观”、澎湃、网易新闻等会议相关照片详见《郭沫若学刊》2024年第3期封二、封三。

 

撰稿|邢晓航

摄影|左联会址纪念馆

初审|咸立强

再核|吴敏 黄志立

终审|段吉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