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国际论坛在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圆满召开。此次会议的关键词为“媒介融合”与“粤港澳大湾区”,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波兰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近40位学者应邀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共分三场,主题分别为“媒介融合的创作及其理论建构”、“跨媒介传播与文化发展的互促”、“跨媒介文化的转型与融通”。国内外学者围绕着研讨主题皆带来了精彩的发言。
在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吉方教授提出,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也是目前引领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发生内在结构转型和理论范式变化的问题。段吉方教授精彩的致辞引人深思,也为本次研讨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一场研讨会上,波兰罗兹大学的mariusz gołąb教授将波兰摄影师佐菲亚·里德的连环摄影作品与爱德华·史泰钦的连环小说叙述构成相联系,提出连环摄影借鉴系列小说的概念,依照其文学传统和艺术创作特点来构造其阐释性镜头,展示了人们叙述故事和描绘世界的普遍愿望是如何介入和干扰摄影图像中的实用主义,由此实现了文学与摄影跨界的融合。
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学还是要重申其不确定性、多元性、复杂性,这是文学的独特价值。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古远清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学术相声,提出了从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新的视角,在欢声笑语中引人深思也让人对由“粤港澳大湾区”而衍生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前瞻性产生罗曼蒂克的想象。
第二场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稀方研究员提出,以跨媒介角度来看,从十八世纪西方民族国家建立到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都是新媒体创立的过程。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另外一次媒介变化过程,即从书面文化到视觉文化、互联网文化、移动终端(手机)文化,其过程大大改变了文学发展形态,也对文化创作和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凌建侯教授从技术革新方面展开论述,为大家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郑炜明高级研究员以其恩师饶宗颐先生在文学、艺术、学术三方面的建树为例,附以饶宗颐先生的创作和作品,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精炼的语言向大家阐述了全媒体时代中视觉艺术与中国旧体文学的关系。
第三场研讨会上,来自韩国釜山大学的金惠俊教授讲述了“华语语系文学,境界的解构或再构”问题,指出对“是否应将中国大陆文学‘排除在外’”,史书美和王德威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推广华语语系文学,试图重新定义华语语系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两者间的关系,重构包括这两者的“广义的中国文学”的版图和范围。来自马来西亚的朵拉女士以自身的多重身份为例,提出要想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将文化与多种媒介相融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凌逾教授也指出,在大数据时代,文学不仅是文学,而是在走向跨界融合。文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破中有立地向前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徐诗颖探讨了微诗“本土化”及“正典化”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让我们目睹了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风采。在评议环节中,各位教授风趣又理据分明的点评更是把研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赵稀方研究员为本次大会做了精当的学术总结。他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媒介融合的变迁对文学与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次研讨会的胜利召开,为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撰稿人:王媛婷 李瑞晶 黄露
审核人:段吉方 徐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