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列学术对话之一
——“音乐与文学”高端对话成功举办
2016年11月15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举办的“音乐与文学”高端对话成功举办。会议汇集了来自各高校与研究机构音乐、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有“南赵北黄”之一85岁高龄的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先生、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戴伟华教授、音乐学院黄汉华教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玫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孙晓晖教授。会议由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蒋寅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吴辛丑出席并作了热情致辞,专家学者们就相关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跨学科对话。
会上,王小盾教授作了《关于域外汉文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汇报,展示近十年来游历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家所获得的音乐学考察成果以及近来工作规划,以此向音乐学界前辈赵宋光先生致敬。戴伟华教授在《楚辞体音乐性特征新探——音乐符号“兮”的确立》一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兮”作为楚辞音乐性标志符号的确立及《招魂》在音乐史上的重要价值。李玫教授《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通过对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区近1700首民歌的旋律学分析,深入考察了音乐结构与文辞句式的互动关系。张巍教授《<全宋词>中三首相同内容词作间的关系》则通过对黄庭坚、秦观、周邦彥三人名下三首词作内容相同但词调不同的词进行文献考察,探究宋词这一音乐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变化方式与形态。孙晓辉《宋代词调的创调演进论略》在全面统计《全宋词》首出调的基础上对两宋词调创调轨迹和创作方式进行了追索。凌逾教授《词、曲、唱、器、视五合一艺术创意》在探讨香港流行歌曲在词曲制作、传播与科技发展的跨界整合、歌词叙事的跨界整合、香港当代流行曲与传统词曲的跨界整合的同时,展现当今香港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吴敏教授在《现代文学与音乐的互渗互通——以周扬与音乐的关系为考察中心》一文中深入阐述了周扬与中国现代音乐的关系以及他在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张静副教授根据法国诗歌《弥拉波桥》的翻译经验,提出应在翻译中注重表现诗歌内在的音乐性,并注重体现中国的美学思想。黄汉华教授《音乐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意义生成——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通过分析《梁祝》从具体到抽象的文本转化过程,展示音乐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内在互动。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广州大学刘晓明教授、华南师大陈建森、闵定庆、马茂军、李静、咸立强教授以及余琳副教授对发言作了精彩评议。在交流的过程中,学者们的发言与评议人的思考互相补充和激发,更有李玫教授、凌逾教授、孙晓晖教授优美的歌唱演示,思想之美、诗性之美、音乐之美的交融将本次高端对话推向高潮。
赵宋光先生不顾年高体迈,全程聆听了本次高端对话,并对专家们的研究作了精辟点评和高度肯定。赵先生与专家学者们对学术理想高昂的热情与上下求索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了在座关心音乐与文学研究的听众。这场音乐与文学的盛筵,实现了音乐与文学、古曲与今曲、诗歌艺术与地方音乐的深刻对话,促进了异质文化间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层交流。
撰稿:张兴茂 审稿:戴伟华